|
践行黄河精神,建设品质学校 ——《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研究》汇报 |
||
发布时间:2023-01-04 来源:山东省教科院 点击数:0次
|
||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榆山小学 代霞 一、研究背景 1.地理优势驱动。“万里黄河出昆仑、下高原,九曲百折奔向大海。黄河西来,路经平阴,遇田山北折,复又东去。平阴人是枕着黄河入梦,在黄河的涛声里醒来。”知名文化学者展恩华在《平阴县志》中这样描述。 榆山小学前身是原博士小学和北山小学于2016年改薄合并建成,其中博士小学1934年建校,黄河近在咫尺,黄河文化底蕴深厚,与黄河的情结源远流长。学校依托黄河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将黄河红色革命文化、绿色发展文化以及黄河产业文化渗透其中,打牢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根基,这为该课题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脉和实践经验。 2.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高质量发展全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2022年,国家颁布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教育为国育才的价值定位。在新时代发展需求下,教育生态面临严峻挑战,学校深刻思考了教育本质,从“生态”的角度对教育观、育人观进行思想重构、观念更新、行动重启,回归教育本质,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 3.学校发展需要。学校依山而建,景观别致,生态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育人理念与自然、和谐的育人环境相融合,确定实施“生态教育”的办学策略。面对新的教育生态,借力本课题提供的高起点平台,学校顺应时代需求,顺应学生成长规律,深挖“黄河文化”元素,实现由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的转型,精准学校发展与国家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协同与融合。 4.学生成长需要。榆山小学生源主要来自沿黄河12个自然村和9个黄河滩区村庄,学生是土生土长的黄河娃,对黄河有很深的感情。但是只停留在认知层面,是浅显的,黄河精神对他们思想的启迪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学校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中的教育元素,拓展教育资源,开发课程,借助教育的力量在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中恒定地植入教育活动,将黄河文化的精髓深刻地融入现代黄河娃的血脉,激发学生热爱黄河、开发黄河、保护黄河的情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站在历史源头看发展,作为教育人的历史担当,我们申报并成功立项了《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研究》课题,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科研引领,以系统设计和生态的视野重构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努力创建一所有影响力、具有“黄河文化”特质的品质学校。 二、概念界定 生态教育:生态,本质也,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个领域的“文化重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是基于学校沿黄河地区文化提升生态育人文化;二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育教学的变革。 品质学校:一是在“生态教育”视域下,基于人的成长,基于未来发展的教育认识与教育思考,探索品质学校办学系统;二是将“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植入生态育人主渠道——课堂、课程、文化,重点进行品质学校创建路径研究;三是形成品质学校文化精神,育人过程突出文化浸润,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目标定位 1.实施教师“双素养”提升工程,打造具有黄河精神的“生态队伍”,全体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2.提炼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简约教.深度学”教学思想,打造基于差异化定位的“三五三”自主学习“生态课堂”。 3.开发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课程体系”,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落地生根,厚植学生对黄河文化自信和认同。 4.传承“黄河精神”,深挖“黄河元素”,厘清学校“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形成黄河生态文化品质学校精神。 总之,本课题研究目标关注人的发展,通过对“人的培养”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探索文化实践策略及实施路径,总结规律,形成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基本范式。 四、阶段成果 本课题立项以来,基于学校所处沿黄河地域优势,基于学校“生态教育”初步成果,我们努力做好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文章,认真梳理了学校在队伍培养、课堂研究、课程开发、文化建设等工作中践行黄河精神,实施“生态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依托本课题不断进行深化与研究,在自然、整体、和谐的生态视域下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努力建设一所具有黄河精神基因的生态教育品质学校。现将阶段性成果梳理如下: (一)建设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的“生态队伍” 1.党建引领。学校弘扬黄河精神,将“三合▪成长”党建品牌建设与生态文明校园创建有机融合,通过“黄河故事”宣讲、“党带团,团带队”合力成长、党员主持“成长共同体”等形式,学习“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立足长远发展,践行新时代师德规范,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 2.团队引领。建设“生态榆山”111工作室,工作室理念为“取势·致远”,个人发展理念为“纳百川·勇超越”,以“共建、共创、共享、共进、共赢”为工作室实施基本原则,团队建设突出文化引领,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植入其中,实现“培养一个、辐射一片、影响一科、引领一校”的“生态队伍”建设目标。 (二)建构“简约教·深度学”教学思想引领下的“生态课堂” 1.提炼“简约教·深度学”教学思想。教师层面的“简约教学”体现“大道至简,道法自然”的道理,学生层面的“深度学习”呈现基于问题与高阶思维训练的真学习,通过“学习支架”清晰学习流程,强化课堂主阵地的育人功能,实现“会学习”的目标,以品牌学科与品质课堂推动品质学校创建。 2.建设基于差异化的“三五三”自主学习“生态课堂”。学校立项的山东省教学课题《基于差异化定位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2022年6月结题,本课题立项后,学校对课题研究成果《基于差异化的“三五三”学习模式》进行再研究,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植入黄河文化熏陶的元素。“生态课堂”是以“学”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它关注差异存在,将学习划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预学案、导学案、测评单作为任务驱动“学习支架”,利用“预学、合学、讲学、辩学、拓学”五种学习方式,对应三个学习阶段的三个评价引领学生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平台、以思维提升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提升。 “黄河精神”的植入,让课堂拥有了文化特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自然 安全 和谐”的心理环境下,呈现“自主、协作、乐究”的学习文化,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升学习品质,提高终生学习的能力。 (三)构建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的“四叶草”生态课程 学校在“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立足课程做教育,注重“生态教育”的综合性、整体性、层次性,顺应天性与发展赋能双线并行,关注生命、生活、生长,确定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思维能力“四叶草”“一叶一目标”的基本指向,构建了“四叶草”生态课程体系。学校课程整体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探究课程三类课程,面向全体、精深进修、基于差异化选择,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落地生根。在“以自然为师,向未来生长”的课程理念下,挖掘黄河元素与国家课程的深度融合,开发语言文学类、健身技能类等五种类型的校本课程,积极将“黄河元素”融入课程实施过程中,如黄河谣、“黄河魂”研学等课程,我们还利用地理优势,开发“自取黄河泥,做黄河泥塑”校本课程,实现作品序列化呈现,推进全环境育人。 学校将“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构建“天行健”体育课程体系,开发“天行健”武术校本课程,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育学生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通过以武育德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勇敢向上的精神。核心素养视域下“天行健”武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山东省校本课程设计优秀案例,先后立项济南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成果经验公开发表,20 余所县内外学校来访交流,产生了广泛影响。 各类课程相对独立,又充分做到跨学科融合,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课程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全面发展得到有效支撑。 2.“黄河魂”生态研学课程的开发实施 (1)以区域流域、文化经典为主线确定研学线路。针对黄河文化特点,在研学线路上,以县域内黄河流域为范围,以影响深远、文化经典为导向,确定了“黄河夕照——翟庄红色初心教育基地——九烈士纪念碑——国家黄河湿地公园——黄河楼——烈士纪念园”等“黄河魂”生态研学路线,让学生在行走中感悟黄河文化魅力。 (2)以寻文化之源、铸学生之魂为根本确定课程内容。充分考虑文化起源、演变、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内容价值引领,开发了以“黄河魂”为核心的生态研学课程。围绕“黄河生态”“传统文化”“红色教育”“家乡特色”四种核心文化,设计“黄河胜景”等7个特色课程群。 比如:学生寻访翟庄红色初心教育基地,参观村党史馆、观赏老物件,了解家乡历史,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生活;寒假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河灯节,带领孩子们做河灯、放河灯,了解体验传统习俗,触摸黄河文化的根与魂;农忙时节,走进黄河湾家庭农场,下水田插秧,观察水稻生长,深入了解从秧苗到大米的全过程…… 走在研学路上,揽黄河胜景,寻文化之根;回到校园,把黄河精神外显于行,举办“诵黄河精神”诗歌节跨学科主题活动,使黄河文化真正成为凝聚学生的精神纽带,成为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高地。 (四)创建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的“生态文化” 1.提升学校“生态文化”内涵。深刻解读“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理解“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内涵,生成学校“悦己愉人 做事如山”的学校精神,体现榆山人“团结、奋进、博学、笃行”的校风,“敬业、爱生、乐研、求真”的教风,“勤学、精思、乐创、善究”的学风,以文化打造学校“教育生态”,学校育人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推动文化深度育人的功能,让“立德树人”落地生根。 2.打造“生态文化”空间场域。学校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园一环一坊”的生态育人环境布局。五园中,“励志园”以青檀为象征物,激励榆山学子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春华园” 象征春发其华,秋收其实,寓意勤于耕耘才有丰厚的收获;“鸣翠园”植物丰富,品种奇特,象征自然与人和谐相处;“乐水园”寓意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百草园”使校园充满生机,让学生们童年生活天真烂漫。低年级游园、中年级颂园、高年级研园。“思齐坊”用浮雕的样式呈现古今名人画像,墙壁悬挂书简样的励志名言,还有功能室文化。学校规划设计的“进门入园,推窗见绿,随处见书”的空间场域中蕴含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成为生态环境文化育人的重要阵地。 3.建设生态文化的精神领地。学校在“一环”樱花道的东西两侧设计了“双百”数轴——“党史教育百米数轴”和“二十四节气百米数轴”。我们用百米数轴记录光辉岁月,激励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学生们用丰富的实践,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深处。“双百”数轴让学生的自然生长与思想成长达到和谐统一。 (五)初步形成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的基本范式 1.顶层建构品质学校的“办学系统”。立项后的几个月来,学校立足校情,深度研判,进一步顶层设计发展方向,完善提升学校办学系统,确定了“愿景目标——文化再造——课程重构——教师发展——管理提升”五部统筹路径,优化基于学校沿黄河地区文化内涵和生态育人目标,培养“有梦想、会学习、有担当”的全面发展的人。 2.整体构建品质学校创建的“内容框架”。围绕本课题生态教育中“人”的发展的“四大领域”,初步确定沿黄河地区“生态教育”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内容框架,形成“生态队伍—生态课堂—生态课程—生态文化”的闭环育人路径,为基于“生态”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提供基本范式。 五、推进与突破 1.教师的科研意识有待提升,“黄河元素”在教育教学中的植入零散,各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研究需要加强,从教育行为到教育文化的科研素养需要提升。 2.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如黄河灯、黄河谣等。 3.生态教育的全环境育人建设不够完善,家长是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如何更高效地发挥家校协同育人作用,建设传承黄河精神的家庭文化,让孩子能时刻感受到黄河精神气息,是我们下一步研究、思考的方向。 4.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中,“黄河元素”的显性表达不够丰富。学校计划打造黄河文化“历史篇、治水篇、红色篇、民俗篇、建设篇”五大主题展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实物展品,激发学生主动探寻黄河文化历史的意识,做黄河文化的传播者、践行者。 5.缺少客观、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亟需构建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促进“生态教育”各个领域的实践研究。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目前,本课题还处于探索阶段,今后我们会将生态视域下黄河文化品质学校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厘清学校建设价值取向,以此项课题研究为抓手,借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发挥区域优势,深挖“黄河元素”,做好文化传承,建设赋予“黄河精神”内涵的品牌学校,让榆山小学的孩子们过诗意的生活,培养具有“自强不息”精神品质的现代黄河娃,为沿黄河地区视域下品质学校创建提供基本范式,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
||
上一篇:主题化•融合性•互动式:城区小学 “黄河文化特色校园”环境创建策略研究 | 下一篇:黄河生态文明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育人价值及开发 ——新时代黄河文化育人协同推进会暨黄河生态文明教育案例展示 | |
|
||
版权所有: 鲁ICP备16004198号-1
地址:济南市中区土屋路3—1号 后台管理